活動時間:[4/16] 、[4/22]、[4/23]

第二屆成功人文講座

[歷史是一種擴充心量之學]

活動地點:[國立成功大學格致堂]

成功人文講座緣起

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成功人文講座」,其命名緣自在台灣早期歷史具特殊意義的鄭成功,以東亞現代性為主要關懷方向,旨在推動人文學術研究並鼓勵學術社群之活動。明鄭時期代表著臺灣進入現代化的起點,同時也與東亞近代文化發展密不可分。二十一世紀以來,在全球化、資本化、數據化之多重衝擊下,同受漢文化土壤滋養的東亞文化,如何面對現代性的洗禮,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價值,是東亞文化圈不容忽視的課題。

2021年第二屆成功人文講座特邀王汎森院士,以「歷史是一種擴充心量之學」為題進行三場系列演講。

王院士少年早慧,壯年沉潛,著述既豐厚且深探幽微,每有啟發後學之洞見,引領學術新趣向、帶動學界風潮。王院士近年研究,關注「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以及這兩者之間往復交織,宛如「風」般來回往復的現象。歷史人物的思慮、情意與行動,即便後來能抽繹出普遍與恆久的一般性意義,但最開始也與當下的歷史與生活情境不能完全分開。在強調「思想」與「生活」時,王院士同時反省歷史寫作中「人的消失」的問題,他注意到,近百年史學思潮中有一條若隱若現的主線,便是否定「人」在歷史中的地位。而且近代歷史學太過傾向於從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抽離出來,太受過度抽象的、哲學化的思潮左右。沒有了「人」的歷史,也使得歷史這一門學問日漸遠離了它原初的任務。

講座的系列講題,圍繞著「歷史」與「人」之間千絲萬纏不可分割的關係,不論是歷史中的人還是觀看歷史的人,人的回歸,以及對人與其所處歷史情境的同情的瞭解,是本講座關懷所在。如前輩史家陳寅恪所說,能夠「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 」超越自我時空的限制,與歷史人物在六合之間同遊古今,歷史因此是一種擴充心量之學。

自從梁啟超提倡「新史學」以來,史學界關心的是歷史研究的問題:史料、方法、問題、工具,如何重建歷史,歷史書寫的對象是帝王將相,還是一般平民等問題。但是史學界較少人關注外部的問題,譬如歷史與現實社會人生究竟有何關係?當許多人不再認為,道德鑒戒或尋找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歷史的主要功用時,如何重新認識這個問題。主講人提出,「歷史是一種擴充心量之學」,並以這個思想基礎出發去論證讀史對於人生與社會的作用。此外,主講人也將在最後一講中,討論歷史的閱讀與歷史寫作方面的問題。

第 1 場:歷史與人生
過去指引未來?還是未來改變了過去?

第 2 場:性格與歷史

「性格即是命運」,還是「性格不一定是命運」?

第 3 場:閱讀、書寫歷史

用千經萬史去敲門,敲到門打開後,走出來的是你自己?

報名已截止。
活動時間下午2:30開始報到,請注意提前入場。

王汎森院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王汎森院士,先後畢業於臺大歷史系及歷史研究所,並於1993 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處處長。2004年榮任中央研究院院士,2005年成為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以《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獲選為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2020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

王汎森院士的主要研究興趣是明清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史、文化史、學術史和史學史,近年來將研究觸角延伸到所謂中國的「新傳統時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學思想的政治意涵等問題。他的論文散見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新史學》、Ming Studie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等,並出版了如下各書:《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王汎森院士曾自述其為學:

「在我剛進入歷史這個行業時,最感興趣的課題是『近代集權主義的興起』。因為從很早開始,我便因為一些捕風捉影的訊息,被近代集權政權的暴虐嚇呆了,我很想了解它的根源。這個野心在許多年後徹底幻滅──1980年代的一個夏天,我在美國一個小學院的圖書館中,偶然看到大半架與近代集權主義相關的書,立刻憬悟到這個領域恐怕太擁擠了。

但是,後來我的興趣還是在了解:是什麼歷史因素造成了今天的我們?這就牽涉到近世中國。我的『近世』從明代中期一直到1950年代,關心的重點是思想、學術以及文化的歷史,事實上只要是這幾個世紀中的問題,我都有濃厚的興趣。當然在我處理過的各式各樣主題中,還是可以勉強找出兩、三個理路。譬如: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的兩次思想轉型、明代後期以來商業社會、城市文化與古典儒家以農業文明為主的思想心態之間的較勁與磨合等。當然,我也寫過一批與章太炎、梁啟超、胡適、傅斯年等近代思想、學術巨擘有關的文字,而在傅斯年研究方面,我非常受益於本所收藏的各種手稿。此外,我也非常關心過去因政治壓力或主流論述的壓抑而忽略的雜音、沉晦不明的歷史現象或思想人物。

在我的研究學習過程中,我總是儘可能結合思想史、生活史、文化史來處理特定問題,而且始終保持一種方法論上的警覺:過去有一些史學家處理歷史問題時,往往以『後見之明』倒溯回去,從『已知』的結果倒溯回未知的過去,所以有時候會出現不恰當的因果配搭、錯誤的解讀,或忽略了多元競逐的聲音。⋯⋯龔自珍〈釋風篇〉說:『古人之世倏而為今之世,今人之世倏而為後之世,旋轉簸盪而不已,萬狀而無狀,萬形而無形。』我認為史學工作者的任務之一,是捕捉『萬狀而無狀,萬形而無形』的流風』。」

一切諸經,皆不過是敲門磚,是要敲開門,喚出其中的人來,此人即是你自己。 ——山本玄絳禪師

活動地點

[講座時間]

4月16日, 4月22日, 4月23日 下午三點至五點三十分

[講座地點]

國立成功大學 成功校區 格致堂

[講座方式]

  • 本次講座將同時進行線上直播,詳細資訊將於報名成功後透過電子信件通知。

  • 本講座開放通識認證,請於通識教育中心網站報名。
    成大歷史系同學請注意:通識認證與成大歷史系「史學專題講座」無法同時認證,請擇一報名。

[其他事項]

  • 名額有限,請儘早報名。

  • 本講座不附茶點,如造成任何不便,懇請海涵。

  • 為因應疫情影響,凡入場者須配合測量額溫,並自備口罩全程配戴。若額溫超過37.5度或未配戴口罩,恕不開放入場。

  •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變更之權利,如有未盡事項將隨時於網站公布與更新。

  • 如遇不可抗力之事故而無法如期舉行講座,主辦單位將於網站公告。

報名已截止。
活動時間下午2:30開始報到,請注意提前入場。


追蹤我們可以收到更多即時資訊!